钛媒体'折叠公园'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改造公园改造设计|旧址改造

ApproachD. LV0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自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更新”以来,各地旧建筑改造热潮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Nearby Design Office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们希望存量建筑的更新不仅仅停留在常规的外装修、内装饰,更要思考如何让每一栋老建筑在获得新生命的同时,更多地为城市的日常生活做出贡献,积极与城市的边界建立关系,引发可能的化学反应。本次设计旨在探索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性,希望为当下的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城区,现有派出所呈“F”字形,填满了狭长的用地,新业主为知名财经科技新媒体平台钛媒体集团。 2018年初,Nearby Design Office受委托将这座派出所改造为其北京总部办公楼。
设计将传统的平面公园多次“折叠”,将其改造成一个极薄的“垂直公园”,以最小的“触地”方式贴合在“F”字形建筑边界的空白处,取代原有的墙体作为新的场地边界。传统公园内的步行道也被折叠置入场地边界,由平面路径转变为更有趣的立体曲径,创造了新的立体交织步行体验,同时也让有限的空间在循环交织的步行过程中得到无限延伸。
折叠的公园自然产生了一种“类建筑”的模糊空间特征,使整个“折叠公园”呈现出一种连续的、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柔软”空间状态。游客被“包裹”在其中,既能遮阳避雨,又能与新鲜空气无缝融合,会同时获得身体的“庇护感”和心灵的“自由感”。同时,这种“柔和”的边界状态和其中的人群活动也大大消解了建筑与城市之间冷淡的对立,形成了两者之间的“柔和”过渡。“折叠公园”的出入口分别面向街道、庭院和建筑的每一层。人们可以从多个方向平等地进入“公园”,智能门禁系统可以确保公园内的活动不会越界进入内部。“公园”内的每个路径交叉口都被设计成放大的平台,放置着朴实的老北京竹椅,为游客提供不同尺度、不同高度的多个休息点。
我们还在“公园”内设置了各种有趣的设施,如秋千、吊床、拳击袋、跷跷板、滑梯等,吸引人们参与,鼓励人们相互认识,进而引发更多有趣的活动。人们也可以把这个公园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乐高玩具”,只要有新的想法,就可以“插上”进去,让这个“公园”随着人们的想象力“自由生长”。 “折叠公园”的结构构件原本的设想是利用施工现场常见的脚手架,让“折叠公园”成为一种极其廉价、可快速组装、拆卸、复制的城市“催化空间”的普适策略。但由于结构工程师找不到脚手架作为土木结构体系的计算依据,当时又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只好用“计算出来的”方钢管和工字钢。
为了营造真实的公园氛围,我们利用立面格栅设计了大量的绿植墙。但在施工过程中,图纸上真实的绿植却变成了施工方中标名单上的“人造”绿植。在与施工方争论无果后,我们最终没有同意假绿植方案。但项目建成后我们发现,没有固定绿植的“公园”给使用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业主和社区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装修主题和“绿化率”,让“公园”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短短的距离,打造另一片天地”。原本只用来“宣示”领土范围的冷冰冰的“边界”,如今已成为人人共享的“活力触发区”,为城市日常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已成为社区里最受欢迎的地方。
“折叠公园”上安装的篮球架,让前院成为街道上唯一的篮球场,一场街头篮球赛随时可能上演,此时,“折叠公园”化身为看台,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观看视角。“折叠公园”里的步行道将人们自然地引向屋顶,使原本闲置的屋顶也成为“公园”的一部分。“F”型屋顶的长边设计为慢跑区,两边短边设计为鸡尾酒会区和迷你GOLF健身区,屋顶之间的高差设计为半围合式小剧场。开阔的视野和便捷的可达性促使人们在这里锻炼、休息、聚会,各种有趣的社区活动也可在此举办。面对填满整个场地的建筑,设计没有雕琢其外观,而是用镜面蜂窝板覆盖了所有面向场地内部的立面,让建筑尽可能地消失在环境中,让变化的环境和人们的活动成为最生动的建筑“表情”。原本狭小的庭院和有限的“公园”也在镜面反射中被无限放大,在虚实中,空间实现了“反向折叠”。
原有警局内部空间狭小、幽闭,与自由开放的新媒体办公空间形成极大冲突。设计在保持主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对内部空间进行解构重塑,流线化。大堂外墙被轻盈通透的玻璃盒子取代,最大限度消解大堂与前院的边界,将充沛的阳光和前院的风景带入室内。大堂内部还放置了一个玻璃盒子作为健身房,半透明的长条彩虹玻璃让盒子内外的活动在盒子表面形成有趣的光影互动。
大堂南侧楼梯被拓展为全高的中庭,让原本相互隔绝的三层在视线和空间上得以贯通。楼梯本身也被拆解重构,穿插在中庭之间,旨在创造尽可能多的人与人见面的机会。通过空间的“微移动”和功能的复合,大量空间被赋予多种用途。比如,走廊宽度经过精确计算,整合了阅览室的功能;楼梯最底层台阶放大为原木台阶,也可作为展示台、休息楼梯;一层空间向内庭院扩展,围绕柱子形成酒吧工作区;向外空中生长的玻璃盒子,既是会议室,也是可以荡秋千的休息室。
这或许是一种“非正统”的建筑设计。原本需要被关注、占据整个场地的建筑,最终消失在环境中。然而,建筑之外那些微不足道甚至被忽略的空间,却在这里成为了场地的主角。在我们看来,建筑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媒介。相比于打造一座精致而英气十足的“建筑”,我们更愿意让建筑师和建筑退一步,呈现出一种朴素、柔和、让人愿意靠近和参与的空间“状态”。我们希望这种空间状态,即使不是公共建筑,也能“默默地”吸引和容纳公共生活,不断滋养和产生新的城市活力。本次设计无意追求新奇的形式,只尝试从探索城市公共空间潜力的角度,自下而上地探索,力求从“惯例”中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公共价值,希望为类似项目提供一些启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感谢当地政府和用户的信任、支持和配合,让这次探索成为可能。     
   
     
Design Unit: Approach Design Studio
Area: 1844 m²
Project Time: 2019
Photographer: nature image Lead Design Unit: Madi Partner: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oject User: Titanium Media Group City: Beijing 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