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休息可能需要连廊,攀爬可能需要塔楼,地形接近半圆形,我们顺应地形设计了将两者结合的建筑,连廊环绕塔楼,随着地形的转弯,地面缓缓上升,经过五次转弯,便进入塔楼。为了让这条线性流线的体验不至于单调,我们希望通过处理空间的大小、高低、转弯、明暗等,丰富游客在这段旅程中的体验。随着每一次转弯,空间的氛围也会发生变化:由南向北是骑行的主要方向,因此主入口设在南侧,通往建筑的小道与骑行道呈23°夹角,从骑行道进入建筑,停好车,缓缓爬上几步台阶,是宽敞的休息亭,开阔通透; 经过一个转弯,变成一条缓坡的狭长廊道;再经过一个转弯,便变成一个私家庭院;再往里走,廊道指向神秘的黑暗入口,吸引人往里走;进入之后,有楼梯通往塔顶,塔高7米,在中间段我们设置了一个供一人使用的小阳台,让光线透进来,并提供朝南的视角;到达顶部后,开口方向朝向视野最好的方向。另外,我们在这条线性流线之上设置了两个次要入口,让线性流线有了分叉,给来访者更多的选择。它们分别连接场地内的步行山道和北侧的自行车道。 刚到现场的时候,山风颇大,前后没有支撑,直觉觉得这里应该有如岩石般厚重的建筑,仿佛长在山顶上,内部会有洞穴般的质感和体验。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想到用纹理混凝土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之所以选择竹子作为模板,不仅是因为周围有很多竹林,一方面便于材料采集,容易获得甲方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因为竹模比木模更具随意性,质地更重,质感更粗糙。就像画作中刻意保留画作的痕迹,凸显画作的生动性一样,竹模混凝土直接呈现了混凝土由液态凝固到固态的过程,叠加了竹节的自然错位和自然宽度差异,是一种充满施工痕迹,因而充满变化的材料,这应该也是很多建筑师选择它的原因。对于这栋建筑来说,竹混凝土的随意性、编织感、深凹凸感,很符合我们想象中的粗糙感。 然而,我们想象中的粗糙感,却显得有些过于粗糙,合适的粗糙度并不容易把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和监理方对这栋小建筑都非常用心,但一些客观原因还是难以克服。因为山路太窄,混凝土搅拌车和浇注车无法进场,只能现场人工搅拌、浇注。又因为工期和成本原因,原计划三期浇注的改为两期浇注,所以完工后出现了局部起泡、纹理不完整等现象。为了整体性,施工方用水泥浆填补了“残缺”,在立面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在我们看来,自然的纹理缺陷胜过刻意的修补,稍稍有些遗憾。希望未来我们在建筑周围种植的爬山虎能慢慢爬上墙面,让驿站更像一块生长在这里的透明岩石。 如何让厚重粗糙的建筑同时又显得通透?我们开了三扇特定的大窗:一扇是正门的休息亭,完全向竹林开放;一扇是院内的休息处,是一条平整长长的窗洞,契合这里相对静谧的氛围;另一个是塔顶的大窗洞,面向远山。除此之外,我们还置入了连续的圆洞系统,根据不同位置的空间氛围以及人们视线的高度,疏密有致地排列。白天,有兴趣的人可以透过圆洞看到不同的小框景,夜晚,驿站就变成了透明的灯塔。 以上是我们从功能、体验、质感、视线等角度对设计过程进行还原的尽力尝试。山顶驿站的设计也源于我们对园林朴素的理解。如果将现有的中国园林简化成最简单的模型,那就是一场旅程,一场曲折的旅程,一场过程中处处有风景的旅程,一场经历空间变化后可以坐下来看云起的旅程。园林将这些旅程编织成一个个小世界。我们试图在山顶放置一个迂回的序列,等待人们前来体验这段旅程。 Design unit: Hopscotch Architecture Studio Area: 90 m² Project time: 2021 Photographer: Xia Zhi, Wang Tiantian Lead design unit: Wang Tiantian, Luo Yaqin Structural design: Zhou Jiancheng Cooperating design institute: Tongchuang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Xuli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nstruction party: Shaoxing Gongchuang Construction Co., Ltd. Supervision party: Shaoxing Feixia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 Ding Zhiyun Translation: Qi Hua Party A: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angtang Town, Shangyu District, Shaoxing City City: Shaoxing Country: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