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展示中心展览空间设计|规划展示设计

TanghuaAr. LV0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项目位于协同创新区南部、环湖路西侧,设计范围约25亩。拟建场地为协同创新区6.8km2核心区内的制高点,为凸出的山头,场地东侧有一处悬崖,悬崖下为明月生态湖及湖面景观带。场地完全被自然包裹,与规划道路有一定距离。站在山顶回望,隐约可见远处的龙兴古镇。
规划展示中心总建筑面积5190m2,承担接待、展示、交流、办公等功能,是整个园区的客厅,其功能边界灵活多变,用地环境丰富自然。从一开始我们就小心翼翼地避免让一个庞然大物压在这片并不太高的山顶上。设计将任务书的功能拆解,分散在整个风景之中。游览流线从园路竹林开始,在自然与人工景观的逐渐过渡中缓缓展开。一层主楼仅保留一个覆盖整个创新区范围的主展厅,在平面上呈现完整的圆厅,屋顶的高低变化暗示内部的功能区域。
建筑如同两条河流的格式塔隐喻,轻轻伫立在山的一侧,以吊脚楼的形式介入场地。依附悬崖,办公室、会议室、咖啡厅布置在圆厅之下,享受一览无余的湖景视野。为了避免这些空间与主展厅有过于直接的联系,流线设计鼓励人们走进风景,再通过风景进入下一个主题的室内空间。建筑内部的垂直圆柱体为快速通道和服务动线提供了支撑。如同立体园林,这种分段式的空间设计逻辑和“净化”的功能,不仅让风景与建筑有了更充分的互动,也让建筑形态上的“雕琢”动作与主展厅空间有了更真实的联系,而不仅仅是裹着皮的雕塑。
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造就了独特的重庆文化,也成为了重庆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和标签。我们选择了两江交汇处的造型作为介绍场馆的图形文字。在完整的圆形展厅平面上,两江格局形成的高程变化,隐喻了平面的三大主题——规划展示的高空区域、模拟山形的展台、展墙区域。在节庆、庆典及特殊情况下,整个展厅也可作为大型活动发布的报告厅。我们改变了展览中心传统的沙盘展示方式,用17m高的竖向沙盘展墙展示两江新区的整体规划。长条形的窗外是新区连绵的山景。在这个非凡体验的高空,未来与现实并置,诗意与理想共存。进入展览中心,人们顺着“江水”的流向,走向重庆的未来——两江新区的版图。
这一意象既是主展厅的空间语言,也组织了整个建筑的竖向结构体系。竖向交通集中在“江道”的尽头。每层均设有悬挑平台,最大悬挑约12m。为保证大悬挑部位的竖向刚度及楼层舒适度,采用1.5m高的钢桁架,部分悬挑部位在上下弦设置连接梁,保证桁架整体稳定性。站在展厅中央,可以清晰感受到渝中半岛的形态符号。
方案立面由两江的形态生成,去除不必要的装饰与刻意的雕琢,以静谧的雕塑感置于生动的自然之中。我们选择素混凝土挂板作为立面的主材,呈现整体、朴素的建筑形象肌理。为消除板面大小对立面的分割感,板面纹理采用竖向开槽、手工打毛的方式,在视觉上隐藏竖向接缝。同时水平接缝设置为30mm,这是刻意表达的,以4.30m为基本模数,减少立面板的开模数量,提高施工效率。以此模数控制立面上开孔的位置和大小,以简洁纯粹的外观肌理呈现建筑的形态变化。
对于板面纹理的宽度、深度、角度,我们做过各种设计、打样、对比,最终选择了50mm间距竖向开槽加粗的效果,均匀的阴影纹理更能表达形态关系。在项目后期,我们利用混凝土保护剂调控建筑整体色彩,增加对板材色差及苛刻施工要求的容忍度。
面对开阔的风景,参观路径的设计注重空间的节奏感:进入展览中心前,参天竹林与狭长道路使人的感知收缩,为明月湖的开阔景观铺垫;走过引桥到达规划展览中心入口后,展厅大门小巧隐秘,层高仅2.1m,穿过前厅便是19m通高的展厅;参观完主展厅后,通过4m宽的旋转楼梯展厅,可进入开放式屋顶平台。这些收缩与释放、疏密的体验增加了景观的层次与纵深,在有限的用地中营造出丰富的感受。建筑设置在山脊最高处的南侧。它采用传统的吊脚楼方式,顺应山体的地形,形成不同标高的内部空间和观景平台。山体的形态进入室内,成为阶梯式的空间。屋顶观景平台连接山顶步道,是景观漫游系统的节点。步行步道网络将入口平台与观景平台串联起来,建筑本身也成为景观系统中的公共平台节点。
展示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一年多,场地上的植物逐渐茂盛,逐渐实现了建筑与景观关系的原始设计理念。山水湖水之间,浅灰色的展厅优雅醒目,简洁内敛,依偎在山顶,是这座科技、人文、生态交融的创新城市的陪伴者和记录者。
通过4m宽的旋转楼梯展厅,可进入开放式的屋顶平台。这些收缩、释放、疏密的体验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和深度,在有限的用地中营造出丰富的感觉。建筑设置在山脊最高处的南侧,采用传统的吊脚楼方式,顺应山体的地形,形成不同标高的内部空间和观景平台。山体的形态进入室内,成为阶梯式空间。屋顶观景平台连接山顶步道,是景观漫游系统的一个节点。人行步道网络将入口平台与观景平台串联起来,建筑本身也成为景观系统中的公共平台节点。
展厅建成投入使用一年多,场地上的植物逐渐繁茂,逐渐实现了建筑与景观关系的最初设计理念。山水之间,浅灰色的展厅,优雅夺目,简洁内敛,依偎在山顶,是这座科技、人文、生态交融的创新城市的陪伴与记录者。
通过4m宽的旋转楼梯展厅,可进入开放式的屋顶平台。这些收缩、释放、疏密的体验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和深度,在有限的用地中营造出丰富的感觉。建筑设置在山脊最高处的南侧,采用传统的吊脚楼方式,顺应山体的地形,形成不同标高的内部空间和观景平台。山体的形态进入室内,成为阶梯式空间。屋顶观景平台连接山顶步道,是景观漫游系统的一个节点。人行步道网络将入口平台与观景平台串联起来,建筑本身也成为景观系统中的公共平台节点。
展厅建成投入使用一年多,场地上的植物逐渐繁茂,逐渐实现了建筑与景观关系的最初设计理念。山水之间,浅灰色的展厅,优雅夺目,简洁内敛,依偎在山顶,是这座科技、人文、生态交融的创新城市的陪伴与记录者。
Design Unit: Tang Hua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Area: 5190 m²
Project Time: 2022
Photographer: Haoli Architecture, RudyDong Architectural Visual Design Unit: Tang Hua Design Team: Dai Qiong, Zheng Qing, Wang Pengfu, Yang Yuan, Yan Peiqi, Tang Mengchan, Liu Huawei, Zheng Chenxi, Wang Tianhao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China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Co., Ltd. Landscape Design: Yimu Qianjue Landscape Design Co., Ltd. Floodlight Design: Beijing Guanghu Purui Lighting Design Co., Ltd. Exhibition Design: Silk Road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EPC Unit: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and China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Co., Ltd. Owner: Chongqing Liangjia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Zon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 Ltd. City: Chongqing 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