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驿站设计|旅游设施设计|古建筑的坡屋顶悬崖驿站

GalaxyArc. LV0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原场地入口位于西侧,较为隐蔽狭窄,场地上仅有一栋体量曲折的双坡平房。在梳理场地地形及附近人流后,将主入口布置在山体形态变化剧烈的东侧,形成约2米的高差,结合具有序列感的入口楼梯,我们希望建筑能以最激动人心的方式迎接上山的游客。建筑遵循原场地围合的布局,采用柔和的条形体量,串联东西两侧的入口空间,南侧则留出足够的庭院空间供人们休息。同时,为了不让内部空间显得局促狭小,我们在北侧景观视野最佳位置增加了一个小体量,与主体一气呵成,使建筑东入口的造型更加丰富,呈现出前后、高低的状态。体量的交汇由于轮廓线的不规则而变得尤为复杂,三条屋脊与一条阴脊交汇于一点,不仅在数学关系上相切连贯,高差变化也互不相同。一方面是为了形式的丰富,另一方面是为了排水的合理性。
沿主入口拾级而上,穿过红枫掩映的毛石墙,便进入开阔的休息空间。南侧是连续的实木门,透过雅致的窗棂,可直接看到室外的花园庭院。北窗外是一览无余的山景,推门而入便来到露台,站在这里眺望,任由山风拂过。从次入口进入场地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穿过柏树间的石阶,沿着檐下的回廊缓缓而行,左手边是富有质感的弧形夯土墙,右手边是视野开阔的庭院和半人高的毛石墙。随着视线逐渐降低,人便走进驿站空间。长廊之下丰富的体验感,也弱化了夯土墙另一侧的服务空间。走进驿站内部,家具是墙体的衍生,书柜、接待台、置物架延续了墙体的走向,进一步表达了空间的局限。如果说屋顶是协调设计元素的元素,那么家具则是空间里的结构,用统一的语汇刻画出不同层次的变化。从室外到室内,空间由封闭到逐渐通透,将景观慢慢过渡到室内环境。
纵观现场全貌,建筑以低调的姿态呈现在这座历史山体之中,与旁边的观音寺、八卦塔等百年古建筑遥相呼应。沿袭周边古建筑的坡屋顶形式,主体结构采用现代建造手法,使建筑形态更为轻盈。建筑延续古建筑飞檐的语汇,慢慢抬高东西入口的屋檐高度,营造入口的气势,中间尽量保持低矮,不至于碰到头。山势则相反,中间的山石最高,两边逐渐降低,与建筑走向相反,两者之间的张力愈发明显。为了让建筑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建筑高度经过精准控制,不高于观音寺山门,使其在古建筑面前呈现低矮谦逊的姿态。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建筑运用了许多就地取材,如太行山的青石、当地古建筑常用的防腐木、带有乡村气息的夯土墙、增加屋顶质感的石板瓦等,多种设计手法下的自然材料,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隐藏在自然环境中的特质。
本次委托为半命题式的任务书,业主希望建筑能起到弘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在仔细阅读了当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泥咕咕”作为本次的主题。泥咕咕是一种民间的泥制玩具,含在嘴里能发出“咕咕”的声音,以咕咕鸟为主要形象。作为传承千百年的手工艺,它既能展现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契合建筑施工中的工匠精神。我们希望从整体建筑到细节体验,都能让人无时无刻感受到非遗的渗透。入口处的杜鹃鸟石台,直接传达了设计主题。大片夯土墙旁,可以感受到当地工匠对泥土的塑形,如同制作泥杜鹃的工匠。围合的花园庭院中,布置了一角真假泥杜鹃装置,仿佛瞥见一只杜鹃从山顶飞来,轻盈地降落在古庙旁。
值得一提的是,屋顶采用了与大地底色一致的材质——石板瓦,营造出飞鸟般的轻盈感。水泥瓦、陶瓷瓦有多种颜色和机制选择,但最薄的也只有2厘米厚。石板瓦很薄,而边缘有时有轻微破损,在细节上犹如山体表面。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反复与施工队确认屋面铺装方式、屋檐悬挑距离、天沟排水方式,使石板瓦材料在屋面上铺得尽可能平整,金属边沿或天沟尽量小。一天之中,太阳由东向西移动,屋面上的瓦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反射,犹如鸟儿飞翔的羽毛。
由于项目位于半山腰,特殊的地理位置给结构设计和施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大伊山山体为地质遗迹,无法进行深基础开挖,因此每个柱位单独开挖,并根据不同岩层高度计算基础埋深。每个基坑都现场拍照、编号、测量、计算,经过多次调整优化,施工顺利进行。最终基础深度参差不齐,最浅的只有300mm,最深的落在2m深的悬崖边上,整个基础犹如人的手指般,长短配合,牢牢抓住山体。在大安山驻扎时,我们几乎与现场施工队讨论解决了每一个设计环节。从最初讨论屋顶的构造高低,到屋脊处的防水措施;从檐板的细部处理,到椽子与门板的节点构造;从钢结构的现场二次折弯,到石板瓦的模拟搭接,现场控制对一个项目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在这段时间,我们感受到了当地工匠的匠心。三寸石的石材工艺,毛石墙的每块石头的切割和密堆堆叠,实木门窗的安装制作,山水木亭的木瓦,这些工序全部由他们制作安装,摒弃了工厂大批量生产的精密和精致,却加了几分手工的精致和变化,终于建成了这座手工感十足的建筑。
驿站从设计到建设运营,经历了整整一个春夏秋冬,初到大安山正是盛夏,其秀美的山景和厚重的文化让人动容,开工后便渐渐进入深冬。其艰苦的施工条件,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粗犷坚硬与人造的精雕细琢,是两种既对抗又相辅相成的力量——我们要敬山慎建,将山石为我所用。工程已近尾声,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复苏,枝头的新叶也开始像建筑一样散发生机,一个崭新的大伊山,迎接新的盛夏。古古来伊是凝聚了当地政府、施工队、工匠等力量的建筑作品,许多人为之付出心血,希望最终投入使用后,能成为为推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继续发光发亮的文化平台。
Design Unit: Fanxing Architecture Studio
Area: 210 m²
Project Time: 2023
Photographer: Lv Xiaobin, Existence Architecture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Lead Design Unit: Ji Xin Design Team: Ji Xin, Ge Jiaqi, Chen Chao, Xi Ting Structural Design: Yang Xiaotian, Wu Kunying Interior Design: Ji Xin, Ge Jiaqi Landscape Design: Wang Zhi Logo Design: Ji Xin, Ge Jiaqi VI Design: Zou Congfei, Chen Haoxiang Construction Party: Henan Zhengju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arty A: Junxian Tourism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City: Hebi 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