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项目位于南京洪武北路116号的2、3层,这栋建筑正处于从繁华街道到社区生活的边界点。正面没有入口,只能从都带营街边一个很不显眼的楼梯进入。第一次现场勘察发现,楼梯入口狭长,如果将来把楼上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确实会有城市隐秘之地的感觉。我们在原有的入口通道中用钢板嵌入了一条白色连廊,将入口大门退让至内部,新的白色连廊与街道形成过渡的灰空间,与街道建立了新的联系。 虽然原建筑位于街角,视野相对开阔,但二、三层原本是作为教育培训机构使用,几个相连的小房间内部被墙体隔开,尤其是二楼临街两侧的窗户被完全遮挡,可想而知,在没有自然光的封闭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怕。于是拆除了窗户外的封闭结构,内部环境得以重见天日。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仿佛置身于城市的尺度之中。如何营造轻松、舒适、包容的空间氛围至关重要。 作为公共空间,需要成为可以容纳不同人群的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创造自己的空间,发现自己的使用方式。就像在公园里一样,经常看到有人在长椅上或亭子里安静地看书;有小孩在玩耍;有阿姨在聊天;有叔叔们围坐在一起下棋……不同年龄、不同目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呈现出轻松的场景。各种事件在同一时空发生,状态丰富多样。我们希望在这里实现公园般的场景意向。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展馆也能实现这样的场景,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几经推敲,形成了建设一个能容纳所有功能和场景的展馆的方案。 一组3.6mX10m的矩形展馆,可以同时容纳酒吧、展示、休闲、活动沙龙等功能。原场地梁高只有2.4米,比较压抑,所以展馆必须足够轻盈通透,才能抵消空间的负面影响。最终,这个被掏空,只具有功能和结构属性的亭子,被浇筑的混凝土基座轻轻抬起,悬浮在场地中央。拆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它建造过程中的很多记忆点,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记忆点,在原始混凝土表面呈现出一种原始的气质。于是我们拆掉抹灰层,不断打磨,让这种原始的气质上升到自有韵味的状态,延续着原始建筑的记忆。 从入口来到二楼,面向楼梯方向,可以看到白色金属书架靠墙依次展开,在亭子中间形成一条长长的走廊。从书架上取下书籍后,身体可以退到亭子边缘的长椅上阅读,人可以坐在亭子内外,中间围合出的区域,就像一个剧场。进入的方式很特别,需要抬腿迈步进去,到了晚上,这里也变成了三五好友小酌一杯的“逍遥池”。 二楼空间在晚上还需要满足酒吧的功能,如此有限的面积无法满足同时构建两个独立场景使用机制的要求,于是转而考虑如何将两者的功能属性融合起来实现这一点。 新搭建的亭子酒吧区,白天用于煮咖啡,晚上用于调制鸡尾酒;柱子上的小桌子可以折叠,白天可以作为阅读桌,晚上可以作为独立的单人小桌;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大家可以坐在亭子四周、窗边的长椅上,两种功能场景相互重叠,我们甚至每天都能看到左手捧书、右手拿着酒杯的场景出现在拱廊计划中。 如果把图书展示和活动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静态场景和动态场景,这两种场景各有优缺点,作为固定的常规展示,这些静态的图书展示相对容易维护,但也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对于精心策划的动态活动,如果一切顺利,人气和氛围是可以持续维持的,但运营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当没有活动的时候,硬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其实还面临着日常书展需要的展位面积;活动需要的座位数量;以及活动结束后这些椅凳的运输、撤离;如何存放、保管。由于场地带来的种种限制,我们不得不考虑采用静态场景与动态场景融合的运作机制。 通过构建方凳的组合机制,将几个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并最终巧妙化解。方凳可以自由叠放成展台,并可根据需要展览的规模自由扩大或缩小。一旦场地需要举办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搬一张凳子在场地内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活动结束后再放回原处作为展台。我们希望方凳的组合机制不仅仅是解决功能的问题,更希望通过这个过程与所有参与者建立起深度的联系。 三层场地的正常功能主要是自习室、心理留守室、办公室和书展,传统的自习室是在一个大房间内安排尽可能多的座位。为了兼顾功能的相对私密性,实现场地内的流动性,拆解和分隔空间的想法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大空间隔断,我们想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体系。 最终空间被拆解为6个独立的房间,以相同的高度和不同的尺度设置,离散地分布在场地内,通过走廊相互连接,并营造出一种围合的环境。我们在容纳6人的两间自习室和容纳2人的自习室内部也设置了走廊。内部走廊的其中一侧用于图书展览,由于走廊设有两个出入口,因此可以任意选择进出方式,从书架上选好一本书后,可以本能地靠在窗洞上。房间及其内部走廊,白色与浅色的房间既独立又不完全封闭,与外部走廊空间保持适度的通透。 没有将这些功能塞进一个大房间,离散的配置创造了场馆的开放性,同时也赋予了这些独立房间使用上的灵活性。考虑到场馆还会计划举办小型展览,除了外部走廊可以作为开放的展览空间外,这些独立的小房间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展示内容。并且这些独立的房间可以根据展览规模灵活使用,同时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透过空间的空隙,可以看到里面静态或动态的场景。走在纵横交错的回廊间,身形时而膨胀,时而收缩,仿佛置身于大街小巷,徜徉在一座微型城市之中。 Design Unit: MOU Architectural Works Area: 320 m² Project Time: 2022 Photographer: Wu Ang, DONG Architectural Images, Wu Zhuang Lead Designer: Wu Zhuang Design Team: Fu Shiyu, Chen Jing, Li Yiwen Party A: Nanjing Macondo Book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City: Nanjing Country: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