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服务中心设计|公共设施规划|留坝瓦窑沟多功能服务中心

ShulinArc. LV0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服务中心作为留坝山景区的入口,位于留坝县一处山谷之中,主要功能包括为景区配套的接待、咨询、公共卫生间、文创产品销售、书吧等,在服务景区的同时,也可作为周边村民的休息场所,开阔感强。
场地记忆 第一次来到场地,是四月的一个阴天,远山雾蒙蒙,场地上两栋横排的红砖房屋,以60度角的不同标高摆放,场地两边的山很近,给人一种强烈的被包裹感。从场地内的空地沿山谷向远处望去,只能看到屋顶以上的远山,一派干净的景象。从现场记忆中,我提炼出两个最核心的元素:建筑所在位置的轴线和看山的方式。新建筑延续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轴线,希望找到原有场地的记忆。沿山腰的轴线布置一个体量作为卫生间,用特制的墙体将功能和空间进行划分。山路顺着墙体穿过建筑,方便游客通行。石墙左侧是接待区和半室外公共空间,沿另一条轴线布置。建筑内有多个流线,一条不经过建筑内部道路,直接沿建筑左侧上山,另一条则是进入建筑内部,上山的路径有多个。纯粹的看山方式,是通过倾斜的屋顶将视线引导至远处的山峰,屋顶上设置观景台,可以远眺,回望周围的群山。
三个屋顶,一个屋架,几面墙。建筑设计将房屋的基本要素明确划分为屋顶、结构、墙体、地面。使用空间分布在三个大屋顶之下,分别是接待区、开放公共空间、公共卫生间,三个功能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大屋顶采用预制胶合木结构屋架搭建。不同的尺度,相同的设计逻辑与形式被重复演化,类似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连续排列的屋架中变化。设计研究一个标准的屋架,再根据空间尺度排列屋架形成尺度变化,从而形成三个基本的木结构屋架空间体系。
我一直希望这座建筑有清晰的建造逻辑,平台、墙体、木结构、楼梯、屋顶。基座作为场地基本元素还原,墙体与木结构体系关系清晰,楼梯顺应场地与墙体组织。三类墙体材料的设计逻辑都是沿着屋顶方向展开。竹模混凝土现浇墙体沿屋顶长边方向水平设置,短边则填充半透明玻璃砖墙,退缩至混凝土墙体中。所有方形洞口、窗户均在竹模现浇墙上,小方形窗玻璃退缩至内侧安装开启扇,大方形窗凸出于墙体,平整外侧安装固定玻璃。门开在玻璃砖墙上,采用半透明长条彩虹玻璃。三层屋顶之间斜向的毛石墙,转折穿插至接待空间内部,形成有趣的交织关系。
木结构柱网体系与墙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内外连接关系。接待区的木结构柱网全部在墙体内侧,与墙体轴线呈400度角,墙体与结构脱离。公共卫生间的木结构柱全部裸露在墙体外侧,而开放公共空间的木结构与墙体处于同一轴线上,咬合在一起。这些并置的存在,让空间关系变得十分有趣。同时也在探索建筑、结构、墙体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之间的组织逻辑。其实这些组织方式在传统的住宅建造体系中都有运用,各个体系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我们在这个建筑中做了综合性的尝试,把这些关系结合起来。
游走与时光 刚进入竣工的房子时,心里有种莫名的兴奋。我漫无目的地徘徊在各种路径、不同的空间,甚至在岔路口都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这种行走体验很有意思,或许是来自多年前苏州园林巡查的微妙记忆。建筑内的多条路径营造出一种特别的行走体验。场地的高差使得几个空间处于不同的标高,空间之间自然形成坡道与台阶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观赏远山,我们设置了一条通往屋顶平台的路径。这条路径沿墙面穿插在三个屋顶之间,沿着走廊上下,通过一个开放的屋顶洞口,直至屋顶上的架空平台,空间中的路径被刻意限制与引导,却又同时拥有多重选择,行走在空间中仿佛可以忘记时间。
趣味性当人的身体与视线随着空间的转折与引导而发生改变时,惊喜不断发生。墙面与屋顶在空间中交错穿插,形成非正交的组织关系,形成视觉的错位,从两面墙之间的洞口向外望去,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在空间中的某个角度,窗户会斜向重叠,空间便被层层堆叠,透过窗户所看到的层次变得丰富而有聚焦,当你不经意间发现这些观看角度时,这种趣味便油然而生。
不同层次的灰度,细腻与粗粝的交融。在材料的运用上,主要使用了温暖的木材、灰色的水泥与石材。暖色主要出现在建筑的上部,灰色则出现在建筑的下部。建筑主体结构材料采用小规格花旗松胶合木,花旗松看板、红雪松木瓦组成屋面系统,均为暖色系材料。墙面、地面均采用灰色,竹模现浇混凝土墙面、水洗石阶、旧石板室外铺装、水磨石室内地面,形成相对相似的灰色调。玻璃砖墙面略带冷灰色,将冷暖相融。材料关系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微妙的变化,质感和触感也各有不同。铁艺栏杆、窗户、书架也属于灰色系,它们共同构筑了建筑的质感和温度。在这栋建筑里,我们希望构筑出粗糙与细腻的对比、温暖与灰色的调和、轻盈与沉重的交织,这些构成了建筑最基本的材料观感。
建筑的感觉,是通过空间、光影、材料、体验等来体现的。材料之间的碰撞,除了色彩和光影,还有质感和触感。在施工过程中,竹混凝土刚出模的时候,我有点失望,质量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我没有着急去修补,只是让它做完,看着就好。当木结构搭好,玻璃砖做好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竹混凝土的粗糙感,没有问题。粗糙的石墙砌好之后,竹混凝土的粗糙感更好了,材料的层次感也体现出来了,当光影打在墙上的时候,水纹投影特别生动。精致与粗糙是相对存在的,高密度的精致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太粗糙没有细节又会感觉很简单。这个度的把握和关系的把控很重要。建筑师的个人感受也很关键,在现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建筑完工后的整体气质。
感觉与逻辑方案的创作过程很快,但施工过程往往会纠结于材料和细节,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与构思有所不同。设计语言以缜密的逻辑为基础,思路清晰,手法明确,但模糊变化的感觉也不能丢。我们希望设计的房子使用者能够理解设计意图,但又不希望所有的内涵都太直白。设计逻辑的清晰和个人感受的模糊在这个项目中并存,设计逻辑是理性的,空间感受是感性的,比如走廊栏杆的处理其实就花了很长时间去处理。在模型上模拟了多种形态后,最终决定使用浅灰色的铁艺栏杆,弱化存在感,统一到整体的灰色关系中。在创作过程中,思考通常在两者之间徘徊,即使在建造过程中,最终的判断也是逻辑与感觉斗争的结果。
公共用途公共性是我们作品中一种关注和探讨,这栋建筑的公共开放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建筑面积很小,大部分空间都处于开放状态,人们可以选择任意位置坐下聊天,公共卫生间24小时开放,空间也可以随意穿梭,晚上周边很多居民留在这里聊天。我们希望一栋建筑落成的那一刻,是它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只有当建筑被更频繁地使用时,它的公共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真实的建筑真实的建筑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务所一直在实际工作中追求真实的建造,这座建筑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在设计之初,我希望用最真实、最清晰的思维方式去设计。建筑的所有空间、结构、材料、交接关系都能清晰地呈现和表达出来。不要任何装饰手法,让人们进入空间后就能想象到整个建筑的建造过程。石头从下往上慢慢堆砌,混凝土在竹模板上浇筑,木结构在工厂加工现场组装,旧石板一块一块地铺砌,玻璃砖一块一块的铺砌,整个建筑建造的过程都能清晰的还原,对于我来说,能做到如此清晰真实的建造表达,是做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
Design Unit: Xuli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Area: 380 m²
Project Time: 2022
Photographer: Zhao Yilong, Wu Ang Construction Manager: Yang Meng Design Unit: Chen Lin, Liu Dongying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Unit: Lin Ye (Shanghai Yixiou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 Ltd.) Participating Designers: Wang Jiaxin, Guo Xiuchen, Pan Chenyan, Zhang Huiyi (Internship) Interior Designer: Wang Jiaxin Structural Consultant: Lu Yang (Luanluo Structural Design Office) Project Owner: Liuba County Housing 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City: Hanzhong 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