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美术馆新馆设计|余德耀美术馆新馆新建

ScenicArc. LV0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二十年前,我曾在初春游历过江南各个小镇。一天早晨,我从甪直起床,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行走,不知不觉就走进了镇外的田野。晨光朦胧,田野纵横交错,断桥卧波,春日田野一片绿意。回望古镇,一条条粉墙黛瓦的街道漂浮在这一层绿色之上。这样的景象,让我在镇与田的交界处一次次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农耕时代,田野与村落相依相依,是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在如今的江南,虽然作为珍贵遗产的古镇被精心保护,但周围的田野和森林,却逃脱不了旅游经济中被城镇化的命运。古镇日益被快速路和商品房小区包围,成为展览品般的孤岛,田野和自然迅速后退,孤立在外圈,过去甪直镇外类似的动人场景已悄然消失。2018年,瑞安市规划重建几乎是老城区的盘龙古镇,位于虹桥枢纽西侧,以步行街为核心,周围为绿带公园,外围为房地产开发。山水秀受委托在镇东绿环内设计一座艺术馆。看完整个小镇的规划,我明白了新盘龙镇是一个文化、旅游和商业聚落。风格化再造的“水乡”无法再现社会生产意义上的镇与田的相互关系,但规划图上镇外的绿环依然引人注目,让我想起了甪直镇外的清晨。我认为,盘龙古镇作为米市的历史,以及新城边缘贴近自然的场地环境,都能为这座当代艺术馆提供独特的坐标。
由于艺术馆位于小镇之外,自然就构成了第一层内外关系:绿环内的艺术馆独立于整个小镇之外。为了明确这种独立性,我们将美术馆的主体室内部分置于绿环东侧,距离小镇东入口约60米,成为小镇与美术馆之间的缓冲区。这个刻意放宽的边界,就像甪直镇边缘与田野自然相连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得以操作进入美术馆前的空间体验:对于从小镇走来的游客来说,这一空间会让人联想到小镇的尽头和绿地的开始,美术馆的氛围随之浮现,让人平静下来,自然而然地延续艺术之旅;对于美术馆来说,这一空间是参观体验的先导,是外在的气质,也是向外拓展的延伸。
美术馆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空间语言辐射到周边,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南北方向的绿地。南侧的公园、北侧跨河的人行天桥,都会与美术馆产生人流互动。除了东侧的货运、物流入口,美术馆在东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都有拓展的可能或者连通的需要。通过梳理小镇与绿环的关系,我们确定了美术馆的选址,北侧紧邻河畔,南侧连接绿地,东侧背靠竹帘。最重要的西侧被刻意与小镇隔开,模糊了平时明确的建筑内外关系,让喧嚣与宁静在各得其位之后,可以远观而过。
美术馆与盘龙小镇的过渡场所如何处理?来自甪直的记忆提醒我需要一片绿地作为基底,来自地域的直觉告诉我要用院落与连廊来编织空间漫游。在最初的构思中,为了重现盘龙米市的历史记忆,整片稻田是这片绿地的唯一选择,但北侧桥头也需要一片开放空间用于公共艺术与农事活动。兼顾的结果便是,南面种上稻田,北面放置草坪,从而达到小镇外绿地的整体形象。在这片绿地上,西边、南边、北边的游人不断,一组风车状的连廊应运而生:连接西边的小镇、南边的绿地、北边的江桥、东边的水岸。这组连廊将场地划分为四个象限:西南边的稻田、西北边的草坪场、东北边的江边码头、东南边的美术馆。四条错位的连廊在交汇处形成一个庭院,成为美术馆的半室外入口。
连廊如何构建?江南传统民居一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参考体系。我们依然从“山墙”和“双坡屋顶”两个基本建筑元素出发,进行新的解构重组:起结构支撑作用的山墙在中间一分为二,成为“半山墙”;双坡屋顶改为反内坡,用两块桁架折板组成向外的“双飞檐”,雨水沿中间的槽链流下。这两种变体的结构形式与传统建造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却又因灵活性和外向性而有别于传统。它们的组合产生了新的建筑形式,成为连廊的基本语言。左右两边半墙交替支撑的双飞檐连廊,以相互支撑的结构形式交织在整个连廊庭院体系中。连廊屋面覆盖宽度为7.2米,2.4米宽的连廊下步道沿着交错的半墙蜿蜒曲折,减缓了行走速度的同时将人的身体和视线引向四个象限内的不同风景。编织出外部连廊庭院后,我开始思考:能否用类似的结构体系来构筑美术馆的室内空间?
室外连廊在剖面尺度上与江南普通民居类似,我们继续利用半山墙支撑7.2米宽的折板坡屋顶,生成与南侧和东侧连廊平行的小展厅和入口门厅。其中,小展厅西侧面向室外庭院,远眺农田与小镇;门厅北侧面向河畔风光,南侧加设半山墙(3.6米)。天窗下容纳单层楼梯,通向地下的展厅、办公室和卫生间。两个空间都回归到了共同的双坡屋顶,以连廊作为自己的屋檐,成为美术馆向外界渗透的空间,与东侧的后勤设备带一起,在内部包围了主展厅。主展厅净高6米,是美术馆内最大的空间。我们同样用7.2米的模数,纵横三次排列,得到了一个边长21.6米,面积466平方米的正方形。随后我们​​用桁架折板组成的横梁,组成了四个7.2X14.4米的双坡屋顶,同样以风车状排列,覆盖了整个无柱空间。中央7.2米的方形屋顶被抬起,起到排烟和引入自然光的作用。在风车桁架下弦的底部,我们为可移动展墙与灯具设置了挂轨,方便灵活划分空间与布置灯光。
主展厅内的照明为人工光与自然光结合,阳光从中央高侧窗汇集,经锥形穿孔板与坡顶采光膜过滤,均匀漫射,重新定义四组风车型坡顶,为整个展厅带来柔和而富有变化的光线。展览与拍摄时,我更喜欢在白天关掉射灯,站在一角,看经过过滤的天光萦绕在空间的阴影中,为艺术品披上一层微妙的光影。在主展厅外的小展厅与咖啡厅,我们通过西侧与北侧的落地窗引入更多的自然光与外界风景;南侧与东侧则需利用半透明的界面,遮挡外界光线或场地。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米粒纹的印花彩釉玻璃,米粒的倾斜度与坡屋顶的坡度一致。室内空间与室外连廊是艺术馆不可分割的两个翼,为了营造二者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我们进一步整合了内外的界限。不仅在内部空间的坡屋顶与外部连廊的坡屋顶上采用了相同的几何模数与桁架折板结构,就连坡屋顶表面的材料也完全相同:上表面为钛锌板,下表面为阳极氧化蜂窝铝板。屋顶的蓝灰色钛锌板不同于小镇建筑聚落传统的小青瓦;天花上丝滑的阳极铝提供了柔和的漫反射,将内外连廊的绿荫、波光、米影、游人映照在灯光下,成为动态的漫游意象。在支撑屋面折板的半山墙表面,我们经过调试选用了手工垂感漆,希望将江南的细雨霏 ...山水秀团队继续与瑞安、美术馆紧密合作,全面竣工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外观和室内设计,并融入了室内装修设计师对山墙开口、轻轨、家具等细节的进一步优化,让余德耀美术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盘龙镇东部。承包美术馆外稻田的农民说,今年春天雨水异常,不利于早稻种植,所以他们改种玉米,余志柔馆长觉得这样也好,稻田强行播种会违背天理,现在什么好种就种什么,这才是顺应天意的农耕。对此,余馆长也深表赞同。开幕当天,走在镇区与美术馆之间的盘顶路上,玉米穗比人还高,虽然不是稻子,却让廊檐显得饱满、飞扬。想起余德耀先生的事业是从农业起步的,而玉米地前的美术馆标识YUZ的首字母Y与半山墙重檐的新形式不谋而合:自然与历史、传统与当代都在这种结构与空间中共存——或许这就是时间与命运的关系吧。
Design Unit: Scenic Architecture
Area: 1868 m²
Project Time: 2023
Photographer: Liang Shan Design Director: Zhu Xiaofeng Project Manager: Li Qitong Project Design Unit: Pi Liming Structural Consultant: Hezuo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Institute/Zhang Zhun Structural Design: Shanghai Zhuzhi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Chen Zezhen, Sun Hasun HVAC Design: Liu Jianping Electrical Design: Pan Shen Interior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Shanghai Jingy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Jiang Chen, Shi Xuyan, Xu Xin Interior Renovation Design: HBAarchitecture/Zeng Weihao, Hao Tingxuan, Han Yinghua Furniture Design: MMR studio/Zhang Zhongyu Visual Design: IMI STUDIO/Ma Zhenhao, FYI/Huang Canc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Wan Huaju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Design: Shanghai Chengkai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Lighting Design (Renovation Phase): DLX Yushao Lighting Design Owner: Shui On Properties (Shanghai Panlong Tiandi Co., Ltd.) City: Shanghai 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