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项目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月亮田片区,毗邻近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史迹——中国建筑学会旧址。坐落于长江之畔,烟波浩渺,江水蜿蜒。作为文化地理学概念中的“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古建筑群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古镇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螺钿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慧光寺、张家祠。李庄拥有明清时期川南民居构成的古镇肌理,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印记和百年文化底蕴。因此如何处理建筑与街道、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抗战文化以建筑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是设计的关键。基于这一层面的思考,我们在设计抗战文化馆时,试图营造出一种能够融合时代性、在地性、文化性的建筑景观。 设计策略由对场地独特性的挖掘而形成:以“内化的古镇”回应千年古镇的街道空间特征,以“流动的历史”回应文化抗战的历史文脉特征,以“重构的瓦院”回应川南民居的地域文脉特征,以“飘檐”回应当代建筑的建造逻辑特征。 为避免破坏古镇肌理,我们主动将建筑高度控制在两层,并通过建筑形态错位开辟基地西南侧和东侧两个小广场,将碎片化的街道空间编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场地呈现出完整开放的局面——更适合人们聚集交流。通过对古镇形态的抽象化和内化,我们将图底关系复杂的传统街巷空间转化为博物馆空间建筑与流线组织的原型。平面布局演绎川南民居四水回堂形态,呈现四只手相握的姿态,隐喻多种文化的血脉在此交汇。形态塑造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屋檐,加以改造,既保留了原型的特色曲度,又以非常规的体量冲天而起。 李庄之所以成为文化抗战的聚集地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另一方面也因为当地浓厚的爱国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抗战文化馆的设计,更好地向人们讲述一代代本地文人、地方名人如何传承爱国精神的故事。在与展览专业人士充分沟通后,我们最终决定用连续的小体量空间,以适应街区式的叙事方式。观展路线从一楼引入,经过抗战文化板块展区、公共休息室,进入二楼千年古镇开放式互动展区。二楼展区以“8”字形流线串联,观展路线由此被引向地下一层的最后一段展厅。人们在观展的同时,可以欣赏江景——不同形式的夹层空间为人们创造了一体化的观展体验。建筑首层在垂直方向上错落有致,下部形成建筑主次出入口,上部形成多个露台,拥有270°极佳的江景视野。开放展区内有四条通道可攀爬至屋顶,观景路线再次延伸。由曲转直的连续屋顶形成错落有致的游泳平台,在游泳平台上可看到庭院景观和远处的长江。行走其上,高低起伏增强了屋顶平台活动的多样性和体验性。 主庭院内设置了两个不同标高的主要开放空间,展厅体块之间设置“竹井”,为室内空间引导光线和空气。各处的“竹井”、入口的水院以及中心通往地下层的竹院,共同营造出立体的院落结构。我们将当地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瓦片切割,按照一定的韵律排列,浇铸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中,呈现出其弯曲的截面——这种截面的曲率是人们所熟悉的。形成独特的小青瓦渐变混凝土预制大板(最大板高可达7米),希望以此方式“重构瓦院”,回应川南民居的地域文脉特征。同时,博物馆采用室内外一致的设计理念,内嵌瓦片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从室外延伸至室内,成为重要的空间表达元素。 远观之下,细腻的纹理不可见却能被感受到。瓦片的深色在建筑底部逐渐“沉淀”,既凸显了建筑的庄重,又赋予了建筑古朴的质感;中观,正反相间、疏密适宜的瓦片形成如波光粼粼的波纹,让人对长江产生诗意的联想;近观,清晰可见,触摸起来粗糙又熟悉。为避免结构柱遮挡长江景观,建筑二层采用一体化建筑幕墙设计。考虑到屋顶的构造要求和立面轻盈通透的要求,设计团队采用了结构柱密排的方式,以1350mm的间距为模数,呼应立面预制构件的模数,并选取截面极小(100x160)的钢柱作为竖向结构支撑,并以此作为幕墙的龙骨,充分体现了结构与立面一体化设计的理念。 竖向交通及设备用房等辅助功能被设置于建筑的若干个圆柱体之中,退居通透的立面之内,是重要的抗侧力构件。送风夹层仅设置在首层顶部,二层弧形屋面仅复合有喷淋及照明管线。屋面总厚度也得到控制和压缩——从建筑外部看,屋顶仿佛是一个“飘檐”。项目设计全过程采用基于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正向设计,提升了全专业协同效率,让远程高效精准完成复杂、非标准化设计成为现实。全流程正向设计意味着从项目初期开始,所有专业的所有工作都在统一的BIM中进行,包括设计、优化、深化,甚至指导施工。精准的三维建模施工信息实时可视化,不仅避免了许多反复修改返工,还能实现多工种交叉施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基于此,该项目从土建基坑开挖到室内展览完工仅用了180天。汲取历史灵感,创新设计,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新建的屋檐与周边川式瓦房建筑群和谐融合,以内省、克制、独特的思维方式回应场所精神,传承古镇文化底蕴,共享长江风光。 Design Unit: Tongji Original Design Studio Area: 10268 m² Project Time: 2021 Photographer: Zhang Yong Chief Design Unit: Zhang Ming, Zhang Zi, Chen Bo Structural Design: Tongji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m: Sun Jialong, Yao Guanjie, Zhang Xiaoya, Mou Xiaotong, Liu Longxin Structural Design Team: Ding Jiemin, Wu Honglei, Wang Shiyu, Lin Chen, Zheng Chaoyi, Yang Boya BIM Forward Design Team: Zhang Dongsheng, Liu Jian, Wang Lingyu, Li Jingyi, Shi Jia, Xu Menglin, Jia Min, Lv Zonghu, Wang Haidong Technical and Economic Team: Zhou Lingjun Engineer: China Wuye Group Co., Ltd. City: Yibin Country: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