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学城|学校建筑设计|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新建

BeijingIn. LV0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北京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位于北京西北六环外,凤凰岭山脚下,由五栋置于台地上的建筑体量和它们围合而成的中心庭院组成。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希望为居民创造一所创新型学校,同时也为该地区提供文化聚集地。在现场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场地周边的居住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这样一个新建的社区,还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匮乏,整个社区缺乏文化氛围,也缺少周边居民聚集的场所。北京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用地位于高密度城区,设计面临着用地条件紧凑、学校规模大、功能要求高的挑战。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最大化利用土地,设计容积率为1.0的建筑,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打造立体校园。
项目所在地景观条件良好,周边土地整体开发强度较低,场地内景观视野良好,可直接望向西侧远处的凤凰岭。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始终把建筑与远山的呼应作为核心点之一。由于大量教学空间需要朝南,设计为整个校园创造了大量可通过完整的二层平台眺望凤凰岭的户外活动空间,孩子们无论从哪栋建筑出来,都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校园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设计将主楼按照功能类型和学习阶段划分为五个建筑体块,并插入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运动景观与绿化分别置于建筑底层、二层平台、屋顶平台,形成多层次的校园景观系统,营造出开放、友好的花园式学校。错落有致的建筑体块在体块之间、体块与远山之间留出了良好的视线通廊,建筑以宜人的体量融入城市。
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设计最大化利用土地,充分发掘空间利用的可能性,为师生创造充足的教学和生活空间。一层建筑体量围合,建立庭院式空间,为校园提供具有向心力的核心场所。中心庭院下沉,为地下空间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提高地下空间的舒适度。校园地上、地上、地下通过坡道、台阶等形式串联,为校园提供高效的垂直交通,打造标志性的校园场所。校园功能分为低、中、高年级部门、创新中心、行政中心,教学功能紧密相连,行政功能靠近出入口又相对独立,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工。建筑室内外空间形态优化,通过坡屋顶进一步弱化建筑体量,在优化校园内部日照条件的同时,建筑减弱了街区视野。
设计试图打破传统格局,通过有机布局,营造丰富的校园空间。核心活动场地设置在校园中心,成为孩子们的聚会场所,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个空间里活动。低年级学生可以观看高年级学生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这样的空间模式可以促进孩子们跨年龄的交流与互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共同成长。从俯视来看,五个体块排列清晰,各自独立,功能定义不同。然而在低层的空间感受上,人们不断在室内、架空和室外空间中游走,体块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融为一体。所有空间都围绕着中央运动场,中间的标志性空间在室内随处可见,可以轻松抵达。
项目用地条件比较紧张,规划指标要求较高,但规划始终以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为目标。校园一、二层平台及屋顶大量采用塑料活动场地及人工绿化,柔化校园环境,让孩子们一出室内就能进入开阔的活动区域。这样,整个校园就变成了一个大玩具,拥有多层次的立体景观系统,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奔跑。校园二层平台向西俯瞰凤凰岭,向东与绿地融为一体。利用屋顶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户外活动空间,校园景观立体化,让孩子们一走出教室就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校一层及地下一层作为全校共享区域,承载着校园大量的公共空间,也是人们活动最频繁、最密集的地方。为了满足师生全天候的使用需求,在一层及地下一层设计了可环绕校园的交通空间,通过室内连廊与室外架空层的互联互通,为师生全程提供防风雨的路径。现代教学模式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给师生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场所,在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后,转向地下开发,由于用地容积率的限制,将部分公共功能空间设置在地下,场地中心的运动场采用下沉式设置,在丰富校园空间的同时,也为地下功能用房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采光。除了场馆中心的下沉式运动场,在建筑外围边界周边也采取措施,通过天窗、下沉庭院等方式给地下空间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
教学空间的设计一直是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核心点,教室作为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空间,是校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功能单一的传统教室,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教室应该能够承载更多的活动,因此也要求空间更加充足。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家具的灵活组合,教室里可以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到学生那里授课,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室可以向外延伸,与公共空间相结合,使教学空间更具适应性和趣味性。在本项目中,各种功能空间的边界不断被消解,在同一个空间里,学生可以学习,也可以开展课后交流、文艺表演等各类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常规走廊的尺度被放大,并置入各类家具,承载更多功能。学生可以在走廊中进行座谈、读书、课间游戏、小型演讲等活动。走廊两侧,除了教室等功能性房间,还设置了开放的学习交流空间和更多私密的思考盒子,让整个走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学习场所。
北京育英学校科学城设计是有限场地和规划条件下校园空间设计的一次新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室内外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激发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与交流活动,为孩子与社区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文化空间。
Design Unit: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a: 37307 m²
Project Time: 2022
Photographer: Wang Yingtong, Zhou Meng, Sheng Chenglei, BIAD
Project Manager: Wang Xiaogong, Wang Yingt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g Chenglei, Zhang Yuehua, Li Yifan, Ding Yuqi, Zhao Chenyo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Wang Panlu, Zhou Yanqing HVAC Design: Lu Dongyang, Song Peilin Electrical Design: Pei Lei, Wang Qichao, Jia Zhe, Shi Minghao, Zhang Ruoyao Structural Design: Lu Qinggang, Wang Junliang, Liu Hua, Hu Yanchenzhao Construction Party: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Far East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Party A (Company Name):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Education Committee City: Beijing 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