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由于校园用地有限,为了将校园地面空间最大程度地归还给校园使用者,减少建筑的介入对校园地面空间造成的拥挤感,设计考虑将校园建筑尽可能地垂直抬升,采用将校园核心区一层悬浮的手法,将学术圈、学术报告厅等大空间建筑体量一层悬空,将临水食堂、教学楼等建筑体量一层退让于绿色灌木丛中,营造出建筑体量漂浮在二层以上地面的视觉效果,学生可以在一层畅通无阻地穿梭,快速到达教学区内的建筑。 漂浮感的营造,一方面使校园地面空间更加开阔,减少建筑体量给校园带来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结合建筑立面上洞口的处理、通透的格栅、架空连廊等手法,使校园内的建筑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形态特征。 建筑首层的架空,强化了建筑体量的漂浮效果,打破了传统校园首层空间的封闭感,形成了一个空间流动的漂浮校园。建筑不再是堆砌在地面上,而是轻盈地漂浮在校园之上,与自然人文环境融为一体,给校园带来更加开放宽敞的氛围。这一设计理念,不仅是对校园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探索,也是对校园文化与环境的有益拓展与提升。 打造真正园林式的绿洲新校区,是设计团队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校园以中心直径85m的“学术环”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以多层次的共享交往空间作为学校公共性的体现。环中间的“梅园”与顶部的生态园林跑道将校园绿地从地面延伸至第五立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绿化种植,营造校园“绿洲”氛围。 校园的教学、生活、运动等功能以学术环为中心,围绕一层中心绿地庭院展开。对外而言,环一层室外空间可举办各类学术、展览活动;环顶层通过跑道和多种绿化形成地面空间,满足户外运动和景观需求。 内部:环形二层的学术连廊通过二层的平台连桥与各个教学组团相连,同时设置旋转楼梯加强环形的垂直联系,使得学术环不仅是校园的标志性景观和学术交流的中心,更是连接校园教学组团的交通枢纽,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融合。漫步在绿荫环绕的环形空间,可以充分感受到校园“梅园”的园林氛围,体验在绿树丛中漫步的乐趣。 诗意盎然的绿洲以中心“梅园”为起点,由梅园-廊桥-教学组团-周边水系向外辐射,形成“书院岛”,延续古朴典雅的校园气质,将建筑外部空间由外向内延伸至室内,形成外部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强调建筑内部景观的连贯性。依托中国传统书院结构,融合现代校园空间特点,打造独特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梅村中学成为既有空间实体又有精神承载的绿洲书院。 设计团队通过院落、廊道、水、院落等空间的营造,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融入校园,力求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水乡诗意的学习环境。通过校园内连廊、庭院、水景等水乡建筑元素的演绎,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画卷,营造出江南地区独有的书卷气息。 设计充分挖掘无锡的地域特色和梅陂的历史文脉,将江南吴文化的雅致与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充分融合。在提取校本部传统风格的同时,采用集中式布局规划,结合景观空间的渗透、暖色调、丰富多元的空间,表达时代特征与东方寓意,以“中而新”的设计思路诠释江南水乡与百年名校的文化内涵。建筑造型采用现代简约的建筑手法,建筑立面采用韵律、韵律等形式美学手法处理。再通过建筑细节的点缀,将整个校园打造成具有江南特色和东方人文特色的全新建筑形象。 校园建筑围绕传统书院中轴线,以对称的空间序列排列,通过建筑空间、连廊、庭院等营造具有现代书院氛围的校园空间。设计以竖向叠加的形式,将平面的校园空间进行抬升架空,形成立体的校园空间形态。结合连廊、楼梯、平台等互联互通的交通空间,在校内生活区、教学区、公共活动区串联起多层次、立体的步行系统,在竖向丰富了校园各层次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构建了无风雨的校内步行交通网络,在校园内形成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组织结构。 建筑的架空处理,在首层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连廊、庭院等形式在不同建筑单元间过渡,系统性地强化不同校园场地的记忆点,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打造上,我们细化建筑内的互动空间,以回应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功能与心理需求,将更多具有“社交黏性”的空间引入校园,将学习环境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所有公共空间均可设计为学习场所,为校园提供更多社交空间。同时在书院模式中考虑空间的复杂功能,为多种空间组合预留条件,预留未来功能变化的可能性。 图文信息中心室内以“书山有路,勤奋是路”为设计理念,中庭四周设置白色穿孔板帘幕,顶部设置规则藻井,形成静谧典雅的光影容器。中庭空间自下而上设置连续木质直梯,穿梭于中庭两侧帘幕之间,形成“书山之路”。 为了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打造绿色生态的中学校园,也因为设计团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立面材料的选择成为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设计团队对外立面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能够使用一种成本低、耐用、低碳、环保、便捷的施工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原有的设计效果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来。 最终考虑采用改性无机粉末复合建筑饰面板材(Modified organic powder Composite Material)作为外立面的主要材料。结合校园整体设计风格,设计团队在业主、施工单位、厂商的配合下,经过无数次的现场样品测试,找到了与设计效果相匹配的仿木纹板材,并运用在教学楼、实验楼的建筑外立面上。 改性无机粉末复合建筑饰面板材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材料,其原料为石膏、石粉、矿粉及回收的可再生建筑垃圾,经过分类混合、复合改性,在一定温度下形成改性无机土(MCM),通过与聚合物杂化衍生出环保的活性土。在保留透气、防潮、防火、可持续的同时,还具备易施工、高环保、高性能、低碳节能、经济等特点。 通过对立面木纹效果的反复实验,形成了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所呈现的整体木纹效果。低成本、高品质材料的选用,打造了一个低碳高效的未来校园。在融入地域风貌的同时,通过采用环保、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努力将低碳付诸实践。同时校园设计结合架空、立面开洞、遮阳、海绵设计等绿色技术的处理,打造舒适、低能耗、高效的校园建筑空间群,低碳校园理念贯穿整个校园设计过程。 江苏无锡梅村中学空港分校项目是设计团队设计具有江南特色的立体书院校园的一次尝试。通过建筑师主创模式,在设计团队、业主管理团队、施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有限的用地环境和有限的造价范围内,力求打造一座屹立于江南水乡的现代校园建筑艺术精品。 Design Unit: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oject Time: 2023 Photographer: Zou Lin (Alpha Photography), Yao Li (Architectural Translator)Design Unit: He Jingtang, Pan Yudan, Chen Sihan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 Ltd., Zeng Xianze, Zheng Changbo, Guo Yishuang, Wang Renyu, Tong Jingyong, Yang Mansi, Chen Guitao, Guo Jinger, Yang Rong, Zhong Yu, Chen Zhidong, Lu Yiwei, Liu Xindong, Lin Lin, Huang YanfangStructural Design: Guo Yuanxiang, Xu Zhennan, Lin Lianghong, Liao Shaoshan, Shen Xuelong, Xie Candong, Yue GuomingInterior Concept Design: Pan Yudan, Zeng Xianze, Zhong YuInterior Design: Liang Jingshao, Li Jingling, Xie Qi, Ling Qiuyu, Chen Pianpian, Liu Huijuan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Cen Hongjin, Guan Baoling, Chen Yantao, Cen Xiaoyun, Zhang Yan, Zhong WenyongElectrical Design: Gao Fei, Feng Wensheng, Xiang Danzhi Energy design: Geng Wangyang, Zeng Zhixiong, Fu Wenbin Energy-saving design: Hu Wenbin, Wu Chenchen Cost: Zhou Huazhong, Zhao Shaohua, Liu Fuxian, Yu Hanwei, Zhou Zihan Green building cooperation unit: Jiangsu Bos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Intelligent cooperation unit: Lan Shenyuanwang Technology Co., Ltd. Landscape design: Song Weiling, Yan Zhong, Yin Shurong, Tan Yongfang, Xie Xiaowen HVAC design: Huang Pujie, He Yaobing, He Shigang, Liu Zhiming, Wu Zihao Curtain wall design: Yang Jiaqing, Wang Hui, Chen Chufeng On-site representative: Xie Jianquan, Pi Dongxue Design time: February 2021- December 2021 Site area: 100,251 m2 Above-ground building area: 86,373.19 m2 Underground building area: 8,966 m2 Owner: Wuxi Key Urba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enter Owner team: Huang Weixiang, Lou Kewei, Zou Haifeng, Tan Shuijun, Chen Jian, Luo Qi, Lu Ding Construction company: Huare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City: Wuxi Country: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