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建筑设计|传统文化设施-景仰书院

VectorArc. LV0
图集
/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景阳书院是位于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片区的一组静谧的院落。整体建筑布局从最大化保留场地上的一棵老树开始,对原有的仓库、宿舍、配电间等进行保留、修缮和局部加建。我们希望新的空间体系能够尊重时间的痕迹,与现有遗迹交织迭代,共同塑造场所新的生命。
起点 2019年春天,在清华大学张杰教授的介绍下,我们来到陶溪川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踏勘。那天细雨蒙蒙,场地周围是一大片施工工地,格外泥泞。在现场,我们认识了土地主人刘自力。作为原景德镇几家国营瓷厂的厂长,2012年陶溪川地块(原宇宙瓷厂、陶瓷机械厂)挂牌出售时,他专程到清华大学邀请张杰教授团队来主持陶溪川保护更新再利用的规划设计工作。我们介入的时候,他们已经合作了七八年,陶溪川文创区一期已经建设完成。相比于园区内那些人字形排列的大型厂房,我们的场地面积并不大,是一片废弃的水泥料场,并不怎么起眼。南面一长条形的红砖仓库有些破旧,旁边矗立着两根烟囱,一灰一红,颇有基里科画中的味道。北面是一排空置的宿舍和配电室,一些电气柜还未搬走。东墙内外各有一道约两米高的土坎,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高大的杂树,有铜树、木荷等。西边有一棵老梧桐,经过冬天的洗礼,树叶纷纷落下,透出几分萧瑟之感。场地中央是一片樟树林,依然翠绿,四周环绕着老房子,这些树经历了时光,甚至和墙体一起生长,某种静谧的氛围早已存在。
从树出发我们的直觉是,树应该是每个空间的特质。一开始决定保留的老树、老房子,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设计线索,新的空间格局逐渐清晰。我们选择“院落”和“廊道”作为主要的空间类型,树冠相触的樟树林被新建的双层木质廊道包裹。走廊在一楼架空,在二楼完全透明,形成静谧的书院氛围,充当整个场所的“精神领袖”。围绕西侧老梧桐,我们置入向内开放的砖砌庭院,承载各类会议功能。老梧桐周围的陶砖为贴近土壤的暖褐色,比普通砖更薄,与景德镇当地窑炉的砖尺寸一致。我们将客房集中起来,三层体量建在北侧老房子之上。单层通廊临街采光,阳台向南面向樟树林开放,望向开阔的市景和连绵的群山。南侧老仓库的山墙及附着的桐树被完整保留,并像孤岛一样加固,其余结构被拆除进行大修。为满足新功能,我们将其屋顶加高1米,新旧高度产生的屋檐空隙有了天窗和树影。屋顶框架新做钢桁架,延续原有木桁架的形式。空间的东西两段成为大堂和餐饮空间,可同时向公众开放。
在我们眼中,比起一栋建筑,这是一座由多个单元组成的“城市”,它敏感地为周边不同的城市碎片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与态度。在东侧,建筑呈现匍匐的姿态——树林在冬天像一块透明的屏风,在夏天像一堵厚重柔软的墙。下方,可以看到由黑色钢柱和几道横向拉长的院墙支撑的折廊屋檐。这条低矮的入口折廊沿着2米高差的缓坡落下,穿过密林,延伸到大堂外的门廊。老树干与新钢柱共同构成了新的空间秩序。西侧,建筑顶部呈上扬状态悬挑,新旧体量边界前后伸展,在城市街道上形成半围合的室外空间,为未来公共活动提供多重空间场景的可能性。
层与秘境 “层”对于这个场所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包括空间的尺度与氛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院落与院落之间的过渡与联系。我们希望达到一个结果——人从外城的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建筑、连廊与空隙,体验不同的尺度、高低错落,最终抵达这片静谧的香樟林,它犹如一个“秘境”般隐藏在空间格局的最内层。森林中还残留着一座“庙宇”——茶亭。作为建筑群中体量最小的建筑,前身是一座破旧的棚屋,其形体与面貌被完整复刻,漫步在外街的人甚至不经意间便能瞥见其一斑。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层”通过开洞、架空、贯穿的操作,在场所内部形成“层”叠加的化学反应。人们沿连廊行走,或在不同流线间切换,都是在跨越空间的“层”。光与风、视觉与声音也随之变化,成为身体感知的体验。
手术刀般的建筑体量的边界与墙面定位,在设计之初便以让路给树木为前提而确定。随着后期逐渐精准测绘,包括树根与树冠的真实尺寸、枝条的走向,设计也在不断修正与主动调整中。比如在规划阶段,我们将客房体量最东角砍掉,以3间客房为代价,将场地东北角最大的一棵梧桐树留下;为了给朝北的砖砌庭院里的梧桐树树冠让路,我们拆除了内院的实墙,打通了通天的楼梯间,扩大了天井的范围。树木的保护,需要提前对施工难度有提前预判,比如地下室开挖时,我们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树木退让;我们选择胶合木作为通廊结构,并使用轻质干作业,减少对树木的干扰。施工开始后,我们的现场建筑师需要密切关注各种设备的施工进度,避免损坏树冠;在混凝土浇筑阶段,需要临时固定树枝,避开脚手架;甚至在混凝土浇筑阶段,我们还临时修改了模板轮廓,尽可能保持树枝的完整。模块化预制胶合木组件还允许我们在现场进行最终的设计变更,切断梁头或椽子,让屋顶轮廓灵活地进出,让枝干通过建筑不断生长。很多时候,建筑师就像拿着手术刀在现场进行各种精确的操作,留下一些难以“设计”的细节。
结语五年过去了,今天回首,这些空间操作是一个“杠杆”。从场地本身具体而真实的线索出发,我们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但同时,正是因为这些限制,启发我们让设计不再那么“主动”,而是捕捉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敏感界线。
Design firm: Vertical Architecture
Area: 8290 m²
Project time: 2023
Photographers: Chen Hao, Xu Jun, Pianfang Photography, DONG Architectural Images, Zheng Yuning Host design firm: Dong Gong Project design firm: Zhang Han On-site design firm: Liu Yaduo, Xue Zhengn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Zhao Liangliang, Li Jinteng Project members: Guo Tianshu, Yan Xu, Gou Fanlin, Liu Yaduo, Li Jinteng, Ma Xiaokai, Mao Bo, Weng Qicheng, Liu Shida, Andre Chedid, Ai Xin, Li Mofei, Sun Yingyi, Gao Yudi, Guan Shipeng, Tao Wei, Li Jiahui Taoxichu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Block Project General Design Unit: Zhang Jie EPC Design Lead Unit: Beijing Huaqing Andi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Taoxichu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Block Project Project Design Unit: Hu Jianxin, Zhang Bingbing Taoxichu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Block Design Unit: Wu Wenxue, Wang Zhi, Wang Yongping, Zhong Kai Structural Design: Zhang Jueyang, Liu Yahui, Bi X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Design: Yang Yan'an, Wang Juan, Guo Chunshuang, Feng Zhanwei, Shi Xiaofeng, Li HuiLandscape Design: Li Siyu, Yu Mingyu, Yang XuCurtain Wall Consultant: Beijing Huaqing Andi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Longbang Construction Co., Ltd.Lighting Consultant: Zhang Xin Studi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Wood Structure Consultant: IStructure, Suzhou Kunlun Green Building Wood Structure Technology Co., Ltd.Intelligent Consultan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Logo Design: Beijing Cidi Culture Media Co., Ltd.Constructor: Shanghai Greenl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Suzhou Gold Manti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o., Ltd.Decoration Construction: Shanghai Qingshui Concre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Owner: Jingdezhen Taoyi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City: JingdezhenCountry: 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