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杭州世茂智慧门项目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5栋建筑组成,涵盖办公、公寓、商业、城市公园等多重业态功能。其中,A、B两栋超高层办公塔楼为综合体核心;C、D、E栋裙楼为居住、商业及社区服务设施,空间拓展配合和完善项目整体运营。建筑布局围绕中心绿地展开,优化集约用地的开放公共空间,界定整个片区的城市节点。 项目通过双塔的建筑形象,将智慧之门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作为地块南侧城市轴线的终点,双塔的门户形象回应了基地周边的城市空间关系,与整体城市设计相协调。设计以公共空间为主导,四面开放,并围合出开放的中心绿地。组团内配套商业设施以开放集市的形式与塔楼形成对比,完成了超高层综合体群中尺度高低起伏的转换。建筑布局形成通透的城市界面,吸引四面八方的来客,激活整个社区。不同于传统以商业为主的高密度城市综合体,杭州世茂智慧之门积极探索和尝试新型城市综合体,力求优化市民开放空间。设计将公共艺术与建筑相结合,部分通风、排烟等设施采用铜色铝板包裹,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对造型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公共艺术装置置于两座超高层塔楼之间,吸引人们驻足,并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两座塔楼的连通性。雕塑感十足、充满未来感的雨棚设计将两座塔楼底层连接起来,将中央绿地与公共艺术的空间处理相结合,为市民营造独特的步行体验。三层的E栋为配套服务楼,主要承担社区服务功能,并承载部分超高层设备用房。相比于超高层塔楼,这种小尺度的空间设计更为亲切。从入口平台延伸出来的坡道,可使人流直接分流至二楼。水平面处理仿佛是起伏的河面,为市民提供了愉悦通透的界面。屋顶平台的线条进一步向外延伸,将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山水式的艺术美感。虽然高度不同,但设计在元素、材料、形式等方面都与超高层建筑的风格一致,空间的气场顺畅地流淌在整个场域之中。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标志性建筑不应只是新颖性的壮观呈现。不同于超高层设计领域常见的“求高求新”、外向张扬,杭州智慧之门以内敛内敛的开放姿态静静矗立在钱塘江畔,呼应城市在地人文特质,构筑滨江新区的场所精神。”建筑师如此解释设计初衷。钱塘江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千百年来承载着两岸的历史文化,钱塘观潮更是家喻户晓的自然奇观。得益于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智慧之门的建筑构思从城市意象出发,以“钱江潮”的地理景象为灵感,巧妙地将杭州的自然、人文基因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融合在一起。“智者乐水”也呼应了智慧之门作为城市物联网核心产业高地的殷切愿景,克制内敛的手法刻画出超高层建筑优雅、厚重的建筑形象。 两栋超高层建筑与高层公寓及多层配套辅楼相呼应,设计从建筑的在地属性出发,抽象提取钱塘江奇特的潮汐现象,同时回应场地周边交通要道生生不息的城市生活,以建筑形态模拟钱塘江潮起潮落的独特之美,形成一组优雅而动感的城市雕塑。设计精细处理塔楼立面竖向线条,以超白玻璃幕墙包裹整座建筑,并利用铝构件线条勾勒空隙,进退间丰富立面层次,强调垂直延伸感,视觉张力更加凸显。建筑造型简洁内敛,表面随光的折射呈现极具流动性的线性变化,纵向展现钱塘江潮水的涌动与涨落;低层建筑群横向向上延伸的同时,建筑触角伸向地面景观,延续其清晰丰富的立面韵律——它们犹如一组跳动的城市音符,呼应自然界磅礴的潮汐变化。 作为获得LEED绿色建筑金级预认证的新型城市综合体,设计团队与美国知名结构咨询公司LERA合作。塔楼采用带斜撑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多边抗力结构体系,其特点是八根巨柱设置在四角,尽可能贴近建筑表面,减少用钢量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无柱办公空间和空间划分的灵活性。为实现两层无柱大堂,周边重力柱通过斜撑和环桁架转换,仅八根钢混巨柱接地。为适应项目推进过程中办公、酒店、公寓等不同业态之间的调整,灵活的物理框架便于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双塔均采用具有遮阳功能的铝散热高效玻璃幕墙,从而减少眩光和太阳热辐射,改善光热环境体验,保证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并节约能源。建筑表皮水滴状竖向构件经过不同层次处理,呈现出有机的形态和多层次的纵深变化,形成丰富的立面肌理划分,同时凸显简洁理性的办公设计。项目引入BIM三维可视化模型、VR等技术,打造智慧办公商务场景,真正实现舒适度与节能效率的最大化。 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是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节点,EID Arch蒋平工作室始终把建筑的城市性与地方特色放在首位,同时汲取当地历史文化基因,将建筑功能实用性与概念设计相结合,实际思考地形特征、精细布局、先进材料与技术,自然而然地推动设计理念的精准实施。杭州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并存、自然与人文相依,拥有世界级的商业与科技运营体验,也为城市人带来享受湖光山色美景的静谧。在滨江新区,智慧之门无疑为城市的天际线增添了色彩,以静谧而有力的姿态致敬杭州从容优雅的城市性格,以谦逊的姿态成为城市节点形象的典范。 Design Unit: EID Arch Area: 370,000 m² Project Time: 2022 Photographer: Qingzhu Image, Existence Architecture, Chen Xi Studio, Hu Yijie Lead Design Unit: Jiang Ping, FAIA Design Team: Lu Shengyun, Lin Xiaohai, Li Hong, Ding Kai, Tang Dan, Alberto Canero, Ratima Suwanrumpha, Li Boyang, Xie Ben, Fan Di, Sun Xiaoxu, Yang Fan, Chen Xingrong, Wang Wenjia, Zheng Tong, Zheng Yushi, Huang Kaini, Meng Jin, Fang Guanting, He Fangzi, Wang Xiaowei, Song Yu, Li Peng, Chen Chen, Jiang Zhongzhou, Wu Di, Hu Juntao, Zhang Wei, Nong Yuandi, Zhang Tinglei, Lu Xinyi, Wang Huiwen Domestic partner: Zheji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Planning consultant: SOL/LAVA Structural consultant: LERA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nsultant: WSP Landscape consultant: AECOM Curtain wall consultant: Schmidlin Interior consultant: Hangzhou Tangchaotianyi Interior Design Co., Ltd. (Tower A) / Shenzhen Matrix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Co., Ltd. (Tower B) / G&K Gui Ruishi Design (Building E) City: Hangzhou Country: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