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到“善设计”:做生态的景观设计前言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产生,一方面是技术和艺术引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充满了人们的主观向往和努力,这两方面的相互推进促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美化运动”。观念转变 ...
从“设计”到“善设计”:做生态的景观设计 前言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产生,一方面是技术和艺术引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充满了人们的主观向往和努力,这两方面的相互推进促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美化运动”。观念转变的人们对“设计”景观的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这场“城市美化运动”向前发展。 “设计”景观的表现 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景观设计从功能需要出发,以“拿来主义”的方式为人们设计智能化和功能化的景观 空间,从而满足人们对“设计”追求的需要。在“城市美化运动”大潮下,中国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逐渐迷失了方向,从古典主义的设计理念转向追求毫无意义的风格、形式以及华丽的异国情调。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欧式、美式建筑和景观作品在城市中不断涌现,于是出现了城市面貌雷同、与周边环境关联薄弱等问题,原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正逐渐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日益严重。这种“设计”景观在设计中随处可见。例如,为显示欧美风情而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封闭小区;为体现皇城“典雅”而用大理石铺装的污水沟;地域特色性植被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移植的泡桐和人造草坪的公园等。这些城市景观作品是在对功能和形式的过度追求中产生、设计出来的,是一种使人在强加的图案之内活动的设计。为“设计”而设计的景观作品,通过单纯“拿来”而非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设计方式,以及变“形式追随功能”为“功能追随形式”的设计理念设计而成,这种景观设计的后果是资源的挥霍、文化的断裂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等。这种景观设计不但不能给人们提供好生活,反而使人们离好生活越来越远。 人类从蛮荒短缺的农业社会走向物质丰裕的工业社会之后,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当人类还没来得及思考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的后果时,厄尔尼诺现象、挡不住的冰川消融、散不去的雾霾已接踵而至,生态危机用摧毁之势给人类以警告。基于此,一方面,景观设计师应对自己的设计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如果还是从满足物质和空间欲望的角度出发,引导公众继续向自然界贪婪索取,即所谓的“设计”,那么“设计”的环境也将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魅力也将消失殆尽,“设计”的理念将被彻底异化。生态危机提醒人们不仅要过“设计”,还要顺应和保护自然,学会过“善设计”。 另一方面,深受工业文明影响的现代景观设计应转换思维,即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摒弃原有的奢华、无度、破坏自然环境的景观设计理念,依据生态文明理念设计出节能、环保和友好的动态永续景观。动态永续景观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复自然、善待设计,使人们过上高水平、可持续的“善生 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社会视角下景观设计的新使命:“善设计” “设计”追求物质的富足所带来的幸福,“善设计”则侧重精神上的丰富与物质上的满足。“善”是哲学讨论的主体,也是一种设计价值观念的表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善”代表不同追求,所以“善”是动态的。“善设计”是精神与物质协调的动态永续。生态社会视角下的“善设计”旨在适度满足物质消费、不浪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 “善设计”理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消费有理,满足有度,不浪费;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人们的设计方式与设计认知融于生态系统中并与时俱进。生态社会要求景观设计应满足人们对“善设计”景观空间的需求,引领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设计,实现“善设计”理念。 “善设计”景观设计理念 “善设计”景观设计理念应超越控制自然的设计思维,返归善待自然的景观设计理念,设计出“善设计”景观空 间,引导景观使用者善待设计、善待自然。景观设计师受人类和自然的双重委托,完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链接,设计出“善设计”的景观空间,尊重物种多样性,保持生物链的完整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实现生产、设计和生态相互协调的恒久之美。 |
复制本文链接 本文版权归设计单位所有,平台收录仅为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任何不适之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