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GENERATED BY AI, PLEASE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BY YOURSELF 木材选择:从“小料大作”到“大料小作”木材是一种温暖而平易近人的材质,是自然生长的,是凝固的生命力,是驯化自然的,它的可得性、可加工性,让木材成为最原始、最朴素的组成材料。人与木的亲近,源自人与木的长期相伴共存。仅凭简单的工具,人们便能将自然界中获得的木材制成器物。然而自然界中木材的尺寸有限,若要达到较大的结构跨度,则需要将小块木材堆叠起来。中国传统木结构中,有“小块做大作”的技艺与传承。“小块”的堆叠技艺,不仅是对工匠技艺的考验,也是传统社会中等级的象征(如斗拱的铺设、藻井的层数等)。可以说,木工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集社会、文化、哲学于一体的三位一体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胶合木技术的出现,木材的长度突破了自然生长的限制,“大块”在工业上非常容易获得。因此,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结构设计中,现代木结构技术尽力让木材的力学性能接近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去探索木材本身的性质。现代木结构已经成为工业化建造下的“绿色包装”。在这种思维下,北美木结构建筑体系,构件规模庞大,金属节点肥大,显得极为粗犷。脱胎于北美体系的日本木结构建筑体系,是其物理性能的极致表现,显得肤浅、粗犷。 中国传统木结构本身具有文化完整性,而技术并不追求效率,复兴传统木结构精神,才是现代中国木结构应该开辟的方向。因此,为了让结构效率让位于文化,“交月亭”的结构跨度,并不是用一块大料完成,而是将大料切割成多个小料,多层叠加成为一种冗余。这首先是对效率的反叛。如果说从“小料大工”到“大料大工”的转变,是学习外国人之后的文化抛弃,那么从“大料大工”到“大料小工”的转变,则是改正错误的文化回归。 反拱:从“编织木拱”到“编织木绳”交月亭的结构原型,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编织木拱”桥,是“小料大工”的典范。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是整幅画的核心,是一座编织木拱桥的艺术形象。在实际的建筑遗产中,浙南的廊桥就是这种结构原型的实际建造。编织木拱桥是用多根短木杆搭成的纵拱,通过横向交错,形成整体刚度,完成大跨度结构。如此大的跨度,小材料靠铰接的榫卯连接,屹立百年,可以说是技艺高超,设计精妙。 交月亭的结构,将这种编织木拱的竖向放置颠倒过来,把“拱”变成了“索”。杆件受力相互关系不变,但受力方向却颠倒过来:拱顶原有的轴向压力变成了轴向拉力,拱座原有的侧向推力变成了侧向拉力。这样,就可以通过柱子侧向加宽来抵消,而不需要拱结构中设置巨大的刚性基础。从“编织木拱”到“编织木索”,形的颠倒也是力的颠倒,是对传统木结构的巧妙借用,也使得空间趋向向外上升。 造月:从“叠月”到“水波” 交月亭的杆件并没有直接使用原型中的木质圆杆,而是采用弧形的片杆,两端交叉处收窄,中间重叠处呈弧形。是弯矩的受力形状,又似月亮的形状。多个月形杆件层层堆叠,仿佛是《水图》中的“秋水回响”。从“叠月”到“水波”,是东方的诗情画意,而这种诗情画意一直延续到墙面和楼梯。梁、柱、过渡,都以一种弧形波浪的方式处理,处处都是水波般的曲线。 借山 穿月亭“以骨取形”,除了承重结构的木结构,四面如亭子般通透,这也借用了远处的山景,此时木结构不再是主角,而是退居其后,作为观望自然的遮蔽处。虽然退居其后,但其造型却营造出一定的空间韵味。 Design Unit: Lai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Area: 342 m² Project Time: 2021 Photographer: Tang Xuguo, Zhao Yilong Host Design Unit: Madao Design Team: Yan An, Tang Ming, Li Fuying Structural Consultant: Zhang Zhun Wood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anghai Mulekang Woo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Interior Construction: Hangzhou Qilong Construction Co., Ltd. Lighting Consultant: Shanghai Shanse Lighting Co., Ltd. Project Type: Restaurant Owner: Tonglu·Wei Chi·Qianshan Boutique B&B Structur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 Wood Structure Site Area: 200m² City: Hangzhou Country: China |